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宜和科普 » 儿科 » 儿童保健

宝宝初学步,遇到这几种情况一定要警惕

2020-01-17
       爬行、站立和走路等等都是宝宝们生长发育的重要里程碑,宝宝们一点一滴的成长进步,都会让爸爸妈妈感到欣喜。
 
       但是,当宝宝学会走路后,又有一系列新的成长问题接踵而。
 
       宝宝学会走路需要具备的三项发育能力:
 
       ○ 宝宝能自主性的握拳,并随其意志使用手指及脚趾。  
       ○ 宝宝腿部及腰背部肌肉力量已经足以支撑全身的重量。  
       ○ 宝宝已经能灵活地转移身体各部位的重心,并懂得运用四肢,上下肢各动作的发展也已经能协调得好。
 
       如果宝宝没有完全具备以上三项发育能力,在学习步行的过程中,就有可能会出现行走不稳、异常步态及行走姿势问题,如踮脚尖走路、 “八字脚”、“O型腿”、“X型腿”等,这些问题有的是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矫治的。
 
       因此在家庭中,对这些异常步行情况的识别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   
 
       父母可自行通过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:
 
       若宝宝有时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,有时又可恢复正常状态,一般都不是发育性步态问题,无需太过担心;
 
       如宝宝一直以来都是踮脚尖走路,并且有一定的高危因素(如早产、新生儿颅内出血、缺血缺氧性脑病、孕期保胎、母亲妊娠糖尿病、高血压等),合并运动能力一定程度的落后,那么就有必要带宝宝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。
 
 
       父母可自行通过观察宝宝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:
 
       若宝宝有时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,有时又可恢复正常状态,一般都不是发育性步态问题,无需太过担心;
 
       如宝宝一直以来都是踮脚尖走路,并且有一定的高危因素(如早产、新生儿颅内出血、缺血缺氧性脑病、孕期保胎、母亲妊娠糖尿病、高血压等),合并运动能力一定程度的落后,那“八字脚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内八字”和“外八字”。
 
     “外八字”是指宝宝行走过程中,双足中线在中位线的外侧,并与中位线的角度大于30°,“外八字”通常在宝宝刚刚开始行走的时候出现,同时伴有双足步宽大于或等于双肩宽,随着行走能力与稳定性的发育成熟,“外八字”会慢慢消失;
 
     “内八字”是宝宝在行走过程中双足中线在中位线的内侧,并与中位线的角度大于20°。在行走过程中“内八字”是不应该出现的,不仅影响美观,也影响正常行走姿势,容易摔跤、走路不稳、行走缓慢等异常步态。
 
       在学习走路过程中只要出现“内八字”情况,就有必要带宝宝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。
 
 
       通常,出现这种行走姿势的宝宝,多半合并骨骼发育异常情况。 “X型腿”的宝宝爱夹着大腿走,踝关节并不拢,一般踝距都在3cm以上,这样的宝宝都不爱长时间走路,老嚷着让妈妈抱;“O型腿”的宝宝走路像骑马,膝关节老是并不拢,膝距在2~3cm以上。这两种行走姿态一般在2岁应该恢复正常,但如果持续存在,就需要到医院检查有无佝偻病等引起骨骼发育异常的情况。
 
 
 
       这两种步态的共同点是走路不稳、跌跌撞撞。宝宝刚学步时的跌撞、摔跤都是正常的,在跌撞中宝宝能逐渐学会很好地控制脚步。
 
       不过,如果到2岁后还是这么跌撞着走,就要考虑是以下三种可能因素的影响:骨架结构问题、小脑疾病影响平衡以及脑损伤或脑瘫,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。
 
 
       鸭子步:有的宝宝走起路来像小鸭子,两条腿移动很慢。
 
       如果不小心摔倒了,要用手撑地、弯腰,或用手撑膝关节才能站起来。
 
       引起这种步态一般有以下两种原因:先要检查是否是有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,该病是需要到骨科做进一步诊治;另一种原因可能是足弓没有发育好,这需要在宝宝行走的过程中给与相应的训练,使其足弓的发育接近正常,一般可通过蹬小轱辘童车、双足蹦跳等训练方法。
  
       跛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双下肢不等长或小儿麻痹后遗症引起,但是如果从开始学步起就有跛行,并伴有双侧臀纹不对称,那么就有可能是单侧髋关节脱位引起的,需要到骨科进一步诊治。
 
       宝宝能放开依赖的怀抱自由奔走的瞬间,是爸爸妈妈们开心的时刻,而学步伊始阶段的步态姿势正是走好人生步的基础,我们多了解一些关于婴幼儿步行的相关知识,是在宝宝人生之路的起始阶段给予他们的特别呵护。